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工作] 找工作雜感


我想我必須先聲明一點,
我是沒有身份問題的人;
也就是說公司不需要sponsor我工作簽證,
相對來說找工作選擇就會比較寬廣,而且沒有時間壓力。
但是我身邊有很多沒有身份的人一樣也是有找到工作,
所以我想事情是沒有絕對的。

這篇主要想說的是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找工作的感想,
其他科系就業市場跟我們一不一樣我就不得而知了;
像是萬惡CS躺著都有人來找你去工作。

分享我從二月底開始記錄下來投履歷的表格,
可以看得出來我都是以地區優先在投的;
一開始整個很想去Houston,因為離Jackson(MS)不遠,又沒有州稅,
但投了都沒有下文,之後不知道為什麼開始投起了Chicago,
沒想到就花落風城了 lol


我必須說,
我“只”投了一百多個職位就找到工作是真的很幸運了,
很多人都是三四百個職缺在投的;
在臺灣的朋友可能覺得很不可思議,
但是在美國找工作就是這樣,海投戰術。

---

找工作主要就分成兩個部份:投履歷與面試。

找工作網站我主要是用indeedLinkedin
會用indeed主要是因為我喜歡它的介面,
不然它跟MonsterCareerbuilder等等的都很類似。
這種普通的求職網站通常投了都沒有下文,
因為每個人都會海投,所以要脫穎而出很困難。

所以這時候就要推薦Linkedin了,美國的求職社交網站。

我覺得Linkedin很好的一點就是,
把自己以前到現在的經歷很好的列出來,
包括工作、學歷、專題、論文、修課、活動等等的;
而且它可以讓你列個summary,讓人家一看就知道你在做什麼,
不管是現在的工作內容,還是論文的內容,一目瞭然。

我的Linkedin檔案。

除了可以好好整理自己的經歷之外,
Linkedin的另一大好處就是他的社交功能;
它有一個tab是Jobs,很多recruiter會在上面post職缺,
這部份其實跟一般求職網站大同小異。
不過有一個很大不同的地方是,你可以看到是誰post的,
所以你可以藉這個機會與這個recruiter搭上線;
連到他的profile看看有沒有email可以直接寄履歷給他,
光是讓履歷直接進到他們的信箱裡這個動作就不知道領先幾百個人了。
若找不到email的資訊,就直接與他們connect沒關係,
不要怕!頂多就是沒有回應而已,沒有就move on,真的沒什麼。

還有另一個我覺得很有用的tab是Group,
也就是所謂的社團。
每個領域都會有自己的社團,像我加的社團是:
The Association for Operations Management (APICS)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 (IIE)
The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Network Group
...等等與自己所學有相關的。
每個Group裡面會有很多的討論區,
有些人會在上面問問題,然後有些人會在上面徵才,
而我有三個phone interview(包括現在的工作)都是在這上面找到的。

我真的很推薦善用Linkedin,如果想朝外商發展的話;
而它的始用關鍵就是connect,一直朝著自己的方向去拓展社交就對了,
很多獵人頭的人資都會在Linkedin上面找適合的人選,
所以Linkedin檔案的完整性就很重要了。

以上是投履歷的心得。

面試的心得我其實沒有太多,因為我也只有不到五個phone interview;
比較深入的phone interview也就只有兩個而已。
我覺得google上的interview撇步很多都很有用,
所以在拿到interview的通知後記得多做些功課。
像是glassdoor基本上可以查到大多數的薪水range,
然後很多網站會告訴你什麼問題該問什麼不該問等等的。
總之,google真的會是面試前的準備好朋友。

還有我想說的一點是reference,
公司會用到reference的時機點基本上是最後on-site面試完了,
覺得你這個人選還不錯,想錄取你了;
但為了保險起見,會聯絡一下你給的reference看你以前的表現。
也就是說,假設拿到on-site interview了,
請記得一定要自備一份reference list,
就算當初網路上已經填了,還是可以再自己帶一份。

然後當然也要確定reference會講你的好話XDDD
...而且也要聯絡的到。
我當初的經驗是,我早上on-site面試完之後,
他們馬上就聯絡我列的reference要feedback。
還好我的reference都給我不錯的評價XD

附帶一題,Linkedin上也可以請人家幫你寫推薦函,
它會直接列在檔案上面,像我的指導教授人很好就有幫我推薦,
在個人檔案上若有越多人推薦一定是越加分的。

---

最後我還是想重申,
身份或許是一個障礙沒錯,但這不是絕對的。
我雖然有身份但也找了快一年才找到正職,
但身邊有很多強者同學都比我還要快找到工作,
他們都是需要sponsor的,他們加入的產業有:
石油、大型引擎、郵輪、汽車組件等等的。
可以看出IE的面向其實是很廣的,
很多工作都可以投,不過相對的競爭也高。

當然,回臺灣工作也不見得是個不好的選擇啦,
回臺灣什麼事情都方便,大多數的好朋友也都在身邊;
這中間的trade off也是很多的,有機會再甘苦談一下XD